首页 教育要闻 教育资讯

应急科普|夏季已至 溺水高发需警惕

  • 2025-06-23 10:15
  • 阅读 20
分享到:

夏季来临

人们为了消暑

会更愿意去

水域游泳玩耍或者纳凉

夏季伴随的集中多雨

会导致水位迅速上涨

水流速度也会变快

这些地方看似安全

实际上可能存在深度不明等隐患


图片

图片


防溺水“六不”
  1. 不私自下水游泳

  2.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

  3.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

  4.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

  5. 不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

  6. 不要贸然下水施救,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

溺水如何自救?

图片

保持镇静、节省体力;

头部后仰、露出口鼻;

深吸浅呼、放松肢体;

防止呛水、用嘴呼吸;

如有漂浮物用力抓取;

找准时机、大声呼救;

遇人营救、听从指挥。

有人溺水正确施救的方法

图片

“叫”:大声呼救,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;

“叫”:拨打110、119、120等报警求助;

“伸”: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,将树枝、木棍、竹竿等递给落水者;

“抛”:将泡沫块、救生圈、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,帮助其漂浮待援。

图片

溺水的认知误区

图片

1.人一旦溺水,一定会瞎扑腾并大声呼救,附近若有人则很容易获救。

事实上——溺水大多悄然发生。溺水时,吸入空气是第一需求。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,本能只会全力吸气,此时会有大量的水呛入气管,根本来不及发声。

2.只要会游泳,溺水概率就会大大降低。

事实上——数据显示,相当一部分溺亡者都会游泳。大部分初学者在游泳池(静水)学的皮毛,根本不足以应对自然水域的各种复杂情况。很多人对自己的水性都过于自信。

3.溺水只会发生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。

事实上——只要有水,就可能发生溺水。据统计有13%的溺亡者,会溺死在浴缸、游泳池,甚至小小的水桶中。

4.只要水面平静,下水就不会有危险。

事实上——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、暗礁、水草、沟壑等,每一项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。有的甚至会对穿戴有救生衣、救生圈的人造成威胁。

5.只要不主动下水嬉戏,就不会有危险。

事实上——很多溺水事件的当事人并非主动下水戏水,而是在岸边工作、岸边娱乐(钓鱼等)、捡拾物品甚至是路过时失足落水。

6.只要获救,溺水者就安全了。

事实上——当溺水者吸入过多的水就会引起呼吸并发症,进而引发继发性溺水或干溺水。此时,哪怕溺水者已经获救上岸,如果不及时跟进治疗,液体积聚仍会导致呼吸窘迫,脑损伤(脑缺氧)甚至心脏骤停。

7.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。

事实上——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较高。结成“人链”后,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“平衡”,就会让多人落水,导致群死群伤。

8.只要会游泳,就能下水救人。

事实上——溺水者慌乱中求生时,力量惊人。因缺乏救援经验,热心群众贸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惨剧时有发生。非受过专业训练或者经验丰富者,切忌下水救人,应尽量使用长杆、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。

9.从新闻来看,溺水救援成功率很高。

事实上——一般情况下,一个人从落水到溺亡只需要2至5分钟。如此短的时间内,要实施有效救援,要么正好附近有长杆、漂浮物等有效工具,要么附近有较强游泳及施救能力的施救者(非专业人士下水救援危险性较大)。大家仔细想一想,具备这几种条件的概率能有多大?


上一篇:七级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扎染初体验活动 下一篇: 童趣“市”界 快乐“摊”开——十五里园镇

发布评论

还能输入 140

用户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