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要闻 教育资讯

背影

  • 2022-11-14 11:56
  • 阅读 952
分享到:

第14课 背影教学设计

【教学目标】

1.了解文章叙事方式,感知父亲的形象,尤其是“背影”的形象。

2.把握“我”的情感变化,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。

3.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。

重点难点

1.了解文章叙事方式,感知父亲的形象,尤其是“背影”的形象。

2.把握“我”的情感变化,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。

【课时安排】

2课时

【教学过程】

第一课时

一、情景导入,激发兴趣

师:请同学们先欣赏一首歌曲:刘和刚的《父亲》。

(课件播放歌曲:《父亲》)

师: 一曲《父亲》,听得我们热泪盈眶。“父爱如山”,父亲,永远像一棵树,为我们撑起一方净土、一方蓝天。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——《背影》,去感受那沉沉的父爱,感受那浓浓的亲情!

(板书:背影 朱自清)

二、出示目标,学生齐读

师: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——

课件出示:

1.了解文章叙事方式,感知父亲的形象,尤其是“背影”的形象。

2.把握“我”的情感变化,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。

3.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。

——学生齐读

三、预学展示,字词积累

课件展示:

1.了解作者

朱自清(1899—1948),字佩弦,江苏扬州人,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。他的散文细腻清丽、意境隽永,于朴素中见真情,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。代表作有《春》《荷塘月色》《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《绿》等。

 

2.了解背景

1917年冬天,朱自清的祖母去世,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,生活困顿。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。丧事完毕,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,朱自清回北京念书。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,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,《背影》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 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。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,曾在杭州、扬州、台州、北京等地任教,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。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,泪如泉涌,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。

3.字词积累

(1)读准字音。

xiè)     奔丧bēn sānɡ)       狼)        闲(

腐()      栏(zhà)            琐屑suǒ xiè)   游ɡuànɡ

ɡuà)     踌躇chóu chú)       蹒跚pán shān)  唐(tuí

zhù)     簌(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泪(shì

2)理解词义

狼藉:乱七八糟的样子。  

簌簌:纷纷落下的样子。  

惨淡:凄惨暗淡,不景气。

赋闲:这里指失业在家。

迂:言行守旧,不合时宜。

蹒跚:因为腿脚不灵便,走路缓慢、摇摆的样子。

颓唐:衰颓败落。

触目伤怀:看到(家庭败落的情况)心里感到悲伤。

情郁其中:感情积聚在心里。

琐屑:细小而繁杂(的事)。  

大去:与世长辞,一去不返。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。

不能自已: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。已,停止,这里是控制的意思。

(点生读,师指导)

初读“背影”,探究结构

师:接下来,请同学们听读课文,并完成如下两个任务:

①文章以《背影》为题,“背影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?

②归纳各段所写内容,探究每个段落与“背影”的关系。

(课件播放课文朗读,学生听读、讨论后归纳)

预设:

从内容来看,作者以“背影”为父爱的象征点、父子之情的交会点、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;从结构来看,“背影”是文章中“我”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,也是文章的线索。

第1段:开篇即点题,引出下文的“背影”故事。

第2段: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,是“背影”故事的缘起。

第3段: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,是“背影”故事的前奏。

第4段: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,是 背影”故事的基础。

第5段: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,是“背影”故事出现的准备。

第6段: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 背影”,是全文的核心段落。

第7段: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,眼前再次浮现“背影”,与前文呼应。

五、再读“背影”,初悟情感

1.“我”与父亲见面的背景是什么?

预设:①祖母死了。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。

2.在送行过程中,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?

预设:

(1)亲自送行      (2)照看行李 

(3)讲定价钱      (4)送子上车 

(5)选定座位      (6)叮嘱儿子

(7)嘱咐茶房      (8)为子买橘

师小结: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初步看到了一个慈父形象。

3.品味细节:文中第五段,有几次提到“聪明”这个词,请找出相关句子,理解这个词。

预设:

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,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,非自己插嘴不可,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;就送我上车。

我心里暗笑他的迂;他们只认得钱,托他们只是白托!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,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?唉,我现在想想,那时真是太聪明了!

“聪明”一词是反语,表现了“我”悔恨自己当时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。“太聪明”亦是反语,是“我”事后省悟过来时责备自己的话。

 

 

第二课时

 

一、回顾导入

过渡语:上节课,我们初读了课文,梳理了文章结构,初步体会了“背影”所包含的情感,那么我们这一节课继续探究,读懂“背影”所包含的浓浓父爱。

二、三读背影,理解父爱

1.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?请在课文中圈画出来。

预设:一共出现了四次:

(1)惦记背影(思念父亲)(第1段)

师补充:第一次是开篇点题“背影”,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。

(2)刻画背影(望父买橘)(第6段)

师补充: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,父亲胖胖的身躯,步履艰难、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,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(3)惜别背影(父子分手)(第6段)

师补充: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,儿子眼望着父亲的“背影”在人群中消逝,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。

(4)回忆背影(别后怀念)  (第7段)

师补充: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,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,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“背影”,思念之情不能自已,与文章开头呼应。

师小结:师小结: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。有人说:父爱如山,母爱似水。此话不虚。作者开始对父爱的理解是不深刻的,直到在困境中看到了感人至深的“背影”,这种被忽略的亲情才浮出水面。

2.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,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?

预设:第六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最感人。

3.这一部分具体涉及到哪些细节?

预设:父亲的穿戴:黑、青;走路的姿势:蹒跚;爬月台的动作:探、穿、攀、缩、倾。

4.一起朗读买橘子的这一段,然后根据原文填空。

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,深青布棉袍,蹒跚地到铁道边,慢慢身下去,尚不大难。可是他穿过铁道,要上那边月台,就不容易了。他用两手着上面,两脚再向上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,显出努力的样子,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,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。

师点拨:这一系列的动词细腻、简练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整个过程,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,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关心、体贴、爱护之情。

5.请找出父亲在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,并体会其中的深意。

预设:

(1)不要紧,他们去不好!

(2)我买几个橘子去。你就在此地,不要走动。

(3)我走了,到那边来信!

(4)进去吧,里边没人。

师点拨:父亲简短的话语中满是对儿子的叮嘱、关怀。表现出父亲对“我”的细心关照。

小结: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,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。在描写外貌时,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身材肥胖的典型特征,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父亲攀月台不易的形象。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。我们在习作过程中,可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。

三、关注“流泪”,读懂作者

1.“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,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。”文中是怎样刻画父亲第一次的背影?“我”为什么流泪?

预设:先描写外貌衣着,然后描写动作,显示出父亲行动的不便。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吃力的样子。是被父爱感动而流下的眼泪。

2.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流泪?各自是为什么而流泪呢?

预设:

第一次:为家庭的不幸而流下的悲哀之泪

第二次:被父爱感动而流下的眼泪。

第三次:因父亲离开而流下的惜别之泪

第四次:因疼惜父亲而流下的伤心之泪。

3.我们读一组资料,也许更能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:

课件出示:

1915年,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,朱自清有怨言。父子生隙。

1916年,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“朱自华”为“朱自清”,父亲很生气。

1917年,父亲失业,祖母去世,家庭经济陷入困顿。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。《背影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。

1921年,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,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。父子发生剧烈矛盾。朱自清离家出走。

1922年,朱自清带儿子回家,父亲不准他进门,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。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。

1925年,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: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。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《背影》。

1928年,朱自清父亲读到《背影》。父子冷战解冻。

1945年,朱自清父亲去世。

课件出示:

去年父亲来信,问起阿九,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;信上说,“我没有耽误你,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。”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: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?我不该忘记,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!人性许真是二元的,我是这样地矛盾;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。

——朱自清《儿女》

师小结:新旧思想交替时期,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。直到后来,作者才深深理解父爱。所以,作者借背影不只在写父爱,更是表达自己的愧疚与感念。

4.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预设:父亲对儿子真挚地怜爱;儿子对父亲深切地怀念。

5.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?

预设:内容上:补叙了“近几年来”父亲的状况,着重表现了“我”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,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“背影”,抒发对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;

结构上:照应题目和前文,使文章结构严谨。

小结主旨: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,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,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,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。

四、深入探究,品味语言

师:有人说,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,匀净而不失细腻,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,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。

预设 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,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。他注重语言,绝不是堆砌辞藻。《背影》的语言有以下特色:

朴素: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,而是如口语一般。在描写的过程中,又多用白描手法,简洁而表现力强,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。

典雅: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,如“赋闲”“勾留”,这类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,穿插在文中,又使文章显得典雅。

匀净细腻:本文短短一千多字,将一个“背影”刻画得如此生动,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,只写与“背影”相关的内容,与“背影”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,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。在表现“背影”的过程中,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细节,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。

五、总结升华,拓展延伸

师:父爱沉沉,一个买橘的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,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父亲和自己。爱需要付出,需要理解,需要时间,需要成长。古人说: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。”亲情亦然。让我们珍惜拥有,再一次齐读:

我读到此处,在晶莹的泪光中,又看见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。唉!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!

师:在你的印象中,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?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,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,他(她)是什么形象,或说了什么话,将这些叙述出来,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。

点拨: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,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。在描写外貌时,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身材肥胖的典型特征,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父亲攀月台不易的形象。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。学生在习作过程中,可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。

、布置作业,巩固提高

请完成本课《同步练习》

 

【板书设计】

 

 

 

http://www.zxxk.com


学科网 zxxk.com学科网 zxxk.com

学科网(北京

学科网 zxxk.com学科网 zxxk.com

学科网(北京)股份有限公司

上一篇:记叙文内容概括 下一篇: 队旗舒展凌云志 鼓号声声向未来——县第一

发布评论

还能输入 140

用户评论